看ldquo腰椎管狭窄症rdquo
腰椎管狭窄症
系腰椎管的中央、侧隐窝或椎间孔狭窄引起腰神经受压症状的疾病。
病因:1.先天性椎管狭窄
2.退行性椎管狭窄:1)椎间盘退变,该椎间隙变窄,致周围韧带松弛,椎体间骨赘增生,以保持稳定;
2)小关节退变,首先是关节软骨变薄,关节囊松弛,滑膜炎,关节间稳定性减弱滑动增加,从而加重椎间盘退变;
3)小关节增生,上关节突增生,使其与椎体后缘的矢径减小,成侧隐窝狭窄,下关节突增生则向椎管内聚,致中央管狭窄;
4)椎板增厚,致椎管矢状径减小,其下黄韧带增厚,由于椎间隙变窄,而松弛内褶,致中央椎管狭窄;
5)椎体后唇骨赘增生,入椎管中致椎管容积减少等,都是退行性椎管狭窄的因素。
3.其他原因致椎管狭窄
1)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使中央管狭窄;
2)腰椎爆裂骨折,椎体骨折块向后移,致中央椎管狭窄;
3)腰部疾患引起椎管狭窄,如腰椎滑脱,滑脱椎与下位椎之间腰椎管狭窄;
4)如退变性腰椎侧凸,在凹侧关节突处可发生狭窄
表现:1.间歇性跛行
是最典型的临床表现,即行走一定距离后,出现一侧下肢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酸胀、无力等感觉,大多在股外后至小腿外后或外前,停止走路或稍前弯腰后则下肢症状消失,然后再向前走至一定距离后,又出现上述症状,经休息后消失。
2.坐骨神经痛
侧隐窝狭窄症压迫神经根,出现较典型的坐骨神经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似,压迫L5神经根时,从臀后、股外后至小腿前外足背麻木疼痛,压迫S1神经根时,麻木疼痛位于足外缘小腿外后及股后外至臀部,其与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的区别在于症状较持续及相对固定,无明显走路加重、休息缓解表现,休息症状稍轻,活动加重。
检查:X线、MRI、CT
治疗:非手术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系慢性疾病,有急性加重者因走路过多,负重或手提重物,劳累而引起,腰椎管内软组织及马尾神经根可能有水肿,对此应卧床休息,腰部理疗,按摩等有助于水肿消退,而慢性腰椎管狭窄症者,可练习腹肌,使腰椎管生理前凸骨盆倾斜得到暂时减轻,从而缓解症状,此仅对早期病例有效,如伴有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除休息外,可行牵引治疗,需知道单独腰椎管狭窄症,牵引并无效果。
手术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发展到一定程度,则需手术治疗,病人对症状缓解的要求并不一致,有人仅能步行数十米,下肢痛较重,需手术缓解,而另一些病人能走数百米,但其要求更高,希望恢复到正常活动,也需手术缓解,故手术适应症是一旦确定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病人有要求缓解,即是手术适应症,因非手术方法,不能彻底缓解症状,有侧隐窝狭窄症者,即是手术适应症,有排尿障碍者应急诊手术。
1.适应症:1)有神经根放射痛,非手术治疗3个月不能缓解者;
2)有运动功能障碍者;
3)有排尿功能障碍者应急诊手术;
4)间歇性跛行行走距离短于-m者。
2.手术方法:单侧减压、双侧减压、扩大半椎板切除减压、腰椎间开窗潜行扩大减压
3.复杂的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1)伴有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椎管狭窄
2)伴有椎间不稳定的腰椎管狭窄症
3)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有退变性滑脱
4)椎间孔狭窄
术后疗效:绝大多数病人后方减压后,间歇性跛行症状缓解,因腰椎管开放,血供障碍解除,椎管内压不再增高,机械与血供两个因素都解除。其余症状如神经根放射痛,如侧隐窝减压充分,亦可缓解。但下肢麻木,术前有肌力减退者,则神经功能的恢复则不一定。有学者认为肌力下降超过6个月,手术减压后也不一定能恢复,这可能与神经根被压迫时间太长后,神经内有水肿,甚至纤维化有关,恢复过程很慢。腰痛的因素更复杂,老年人腰椎退行变增生,小关节炎等均可致腰痛,减压后腰痛不一定都能缓解,腰椎间融合后仍有不少人仍腰痛。据统计-年发表文章,仅行减压的满意率为69%,减压+融合满意率86-90%;对例行单纯减压,随访25年,优69%、良13%、8例行二次融合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