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淋巴水肿 > 疾病治疗

捏鼻子抠眼屎,宝宝的鼻子眼睛要自己做

对于很多宝爸妈来说,抠眼屎、捏鼻梁就像个人爱好一样,总是乐此不疲。看到宝宝眼边出现分泌物,或者鼻梁有点塌,就会忍不住上手。尤其是针对很多人说的眼屎是因为母乳有火,鼻梁塌了捏一捏就会变挺。

我家宝宝最近眼屎多擦了还会有,是不是上火了?摸抗生素眼药膏可以吗?

婴儿“眼屎”多,是因鼻泪管(眼泪的排泄通道)通畅不良。眼泪产生于眼睛,回收于鼻部。婴儿眼泪、分泌正常,但鼻泪管窄或鼻塞,致眼泪排泄不畅。积于眼部的眼泪随水分蒸发形成黏性分泌物。不是“上火”所致,也不需抗生素眼膏。按摩眼内眦下部鼻泪管开口处会有一定效果。可咨询眼科医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抠眼屎、捏鼻梁靠谱吗?遇见类似现象,应该如何科学解答呢?

科学家庭育儿

捏鼻塑鼻靠谱吗?

科学家庭育儿

“捏鼻塑鼻”,这个看上去很诱人——婴儿的骨骼有一定的可塑性,越小可塑性越大。那是不是当宝宝还很幼小时给他一定的外力,他就会按照我们的想法来“整容”?

理论上是可行的,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1.传说中的夹鼻梁方法并不靠谱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宝宝的鼻梁变挺,会给婴儿的鼻子夹上一个夹子,这样的做法靠谱吗?

首先你得夹住,婴儿鼻子的任何地方,任何角度,长时间夹住都是不容易做到的。除非开发了新技术新产品,那也得透过皮肉直接压迫骨头才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就像骨科患者,骨折后打的外钢板一样。

没有哪个夹子是不疼的,如果不疼,一定夹不住;没有哪个婴儿被夹鼻子是没感觉、不动弹的。瘫痪的成人长时间不动弹会得褥疮,那是因为皮肤受压缺血坏死,细菌侵入的结果。

2.婴儿现在鼻梁塌,并不代表以后也是塌的,主要还是由基因来决定。

婴儿几乎都是宽眼间距,塌鼻梁,朝天鼻。以后鼻子是什么模样,还不知道,这是基因决定的。就像小青蛙的宝宝是小蝌蚪,花尾巴大母鸡的宝宝是一个毛茸茸的小黄球一样,这是婴儿天然的特殊的外形特征。

这是为什么呢?造物主很神奇,给宝宝设计成这个模样,他更方便吃奶——鼻尖不会顶到乳房,方便他在吃奶时呼吸。

3.宝宝的成长过程中鼻骨骨骼会逐渐定型。

宝宝的面容是五官、肌肤、肌肉等精巧搭配的结果,不单单是某个局部器官的功劳。婴儿的颅骨发育领先于面骨及鼻骨,当宝宝囟门在1岁至1.5岁闭合以后,面骨以及鼻骨才开始快速生长发育,鼻梁也就慢慢长出来了,鼻骨骨骼的变化会一直持续至青春期前后才会日趋发育成熟,面部结构也基本定型。

4.宝宝外貌主要是由基因决定,外部不可预见的作用有限。

宝宝外貌的决定因素是基因,外力的作用十分有限,当然早期营养因素、疾病、鼻外伤等也有关联,但通常情况下这些因素影响并不大。

5.宝宝出现特殊面容时,宝爸妈要进行专业咨询。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宝宝有特殊面容,如鼻梁过低、眼距过宽、双眼外角上抬、舌头外伸等,同时伴有体格发育慢、智能落后等,很可能是先天愚型的表现,可别一个劲儿捏鼻子,医院咨询。

很多先天遗传基因异常疾病的幼儿有其特殊面容,照料者需要仔细观察有无其他方面的特殊表现,及时就诊。

另外,不少专家指出,严重的佝偻病也会让宝宝各项骨质发育滞后,造成塌鼻梁。

6.儿童鼾症有可能对鼻梁外形有影响。

宝宝睡觉打鼾多数是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所致。长期呼吸不畅除了影响机体供养产生一系列症状外,也有可能导致发育畸形,如鼻梁下陷、嘴唇上翘、牙列不齐等。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试想想鼻子堵住又很想用鼻子呼吸时的动作就知道了。为了增大气流压力有助其进入,整个鼻翼往下塌,从而缩减气流横断面积!努嘴的动作引起的肌肉变动,对鼻子的这个动作有帮助!久而久之,鼻梁下塌也就不奇怪了,因此幼儿鼾症也要及时就诊,早期处理。

所以,宝宝的高鼻梁,是自己长出来的,绝对不是捏出来的!“娃大十八变”,照料者看到婴儿的塌鼻梁,大可不必大惊小怪。较长时间、同一部位、用同样的力道和方向十分卖力地捏,作用也微乎其微,宝宝也不可能答应你这样长时间折腾他。

现在我们知道了,给宝宝捏鼻梁这事没什么用,那么它有没有害呢?目前主流专家还是认为,这事还是存在一定的危害风险!

科学家庭育儿

给宝宝捏鼻子有害吗?

科学家庭育儿1宝宝的眼睛容易受到感染

捏鼻子的动作,成人的手指在宝宝双眼中间,离眼睛很近,如果来回用力捏,过长的指甲还有可能抠到眼睛,掐到皮肉,因此眼睛感染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不感染则以,一旦感染很可能非常凶险。

2可能会损伤幼嫩的鼻腔

鼻梁骨本来就是软骨组织,小婴儿的鼻梁骨更加软弱,加之鼻腔血管非常丰富,长时间的压迫会造成局部损伤,组织水肿充血,何况是照料者毫不了解解剖结构情形下的乱捏!组织肿胀充血自然会波及鼻黏膜,从而使其鼻腔防御功能减低。

婴幼儿的鼻腔本就比成人短,没有鼻毛,后鼻道狭窄,这样一来,不仅肿胀的鼻粘膜影响宝宝呼吸,还因水肿导致其屏障功能减弱,容易让宝宝患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有些照料者相当顽固,会辩解说自己给宝宝按的是穴位,不仅无害,还“通鼻窍”,“防感冒”,有这样那样的好处。中医的事情,西医出身的笔者懂的很少,不过有一点儿能明白,宝宝那么大点儿鼻子,一点儿医学常识没有的照料者,硕大的手指带着长长的指甲,真的能按准穴位么……

3可能会诱发中耳炎

捏鼻粱的动作,可能会诱发中耳炎,特别是来回捏,而不是捏着不动的情形,当然第二种做法基本没可能实现。

人体五官设计得很精妙,他们中间还都有非常精巧的管道互相连通。咽鼓管就是连通耳朵、鼻子、咽部的管道。

人的咽鼓管较短,也比较直,婴儿的咽鼓管更是短、粗、直,位置也比成人低,其在这些管道的纤毛粘膜上皮功能也未发育完善,对异物的清洁输送能力较差,因此宝宝口鼻分泌物及奶水,容易进入咽鼓管中。反复捏鼻子的动作会牵动咽鼓管,让其形成一开一关的“活泵”,帮助将这些异物一步步地输入耳腔中,最终继发感染导致中耳炎!

如果是人工喂养的婴儿,牛奶是比人奶更容易受到身体排斥的东西,且不含抗体不能抗菌,反而是细菌非常营养美味的培养基!因此他们耳朵感染的几率还会高出许多。

4可能会出现惯性对眼

出生不久的小婴儿,容易出现对眼的情形,这是因为此时眼肌发育不完善,双眼共同协调运动能力较差,而此时宝宝又喜欢凝视周围的事物,特别是凝视父母的脸来相互交流。这多属于生理现象,一般2~3月后就能改善。

如果经常捏宝宝鼻粱,喜话凝视、好奇又疑惑的宝宝会下意识用目光追随眼前的手。时间长了,他的眼肌真的可能会出现一些适应性的变化——向对眼方向发展!当然,这得是在非常频繁地进行这项操作的前提下。

因此,捏宝宝鼻子试图让其长高些的行为,纯粹是臆想,而且可能还会出现一定的危害。不仅抱着这个目的捏鼻子不可取,平素也要尽量少捏宝宝鼻子表示亲昵或喂药等。

科学家庭育儿

为什么有些宝宝会出现眼睛分泌物?

科学家庭育儿

大部分新生儿在3周大时会开始流眼泪。这些泪水会从内眼角细小的泪管流至鼻子。婴儿的泪管通往鼻子末端处有时会覆盖一层薄膜,通常在出生后不久就会打开,以便泪液能输你排除,如果未能完全打开,就会造成泪管堵塞,无法顺利排出的眼泪可能会引起感染,产生黄色、粘稠的分泌物。

这个现象有可能出现几周甚至几个月,有时会间断性的复发,通常在宝宝6个月以后,泪管就会保持畅通了。

新妈妈可以向眼科医师咨询,针对宝宝情况是否需要使用眼药水或外用抗菌药物,并学习泪管按摩的手法,帮助清洁疏通泪管,注意此法推广存在一定风险,因为新妈妈无菌操作手法不会像医护人员那样规范,有可能加重眼部感染。

如6~9月后仍未好转,眼科医师很可能建议动一个非常小的手术打通泪管,而小宝宝只有进行全身麻醉保障手术安全。宝宝刚出生几个月时,眼睛分泌物几乎都是因为泪管阻塞造成的。

如果大一点的宝宝存在眼睛分泌物,需要考虑结膜炎、中耳炎、鼻窦感染等可能,需要结合其他表现,咨询眼科、耳鼻喉科医生。

科学家庭育儿

眼睛分泌物如何科学处理?

科学家庭育儿

眼睛分泌物是鼻泪管不通,继发感染。如果照料者用不恰当的方式清除分泌物,则有可能加重感染。

最佳方式是用消毒棉签、棉球或纱布等轻轻擦去,极少数不好擦的,可以买一瓶生理盐水,拿无菌棉签蘸一蘸再抹(很浪费,用过的生理盐水得丢弃)。这可千万别嫌麻烦。眼屎太靠眼睛里面最好别弄了,眼屎充其量只是不好看而已,一旦感染我想你一定来不及后悔了。事实上不擦也没多大关系,宝宝皮肤光滑,很快这些分泌物也会自己自行干燥脱落的。

也许你会说:就你们学医的穷讲究,我们现在都讲卫生的,就抹那么一下,哪有那么严重?

科学家庭育儿

为什么我们不建议用手指擦拭宝宝的眼睛?

科学家庭育儿

人的手到处触摸容易接触各类细菌,有汗液、皮屑等营养物质给细菌“进餐”,皮肤纹理是细菌的居所,适宜的温度让他们感到宜居并大量繁殖。跟地上随手捡一块石头比一比肮脏程度,手上的细菌兴许有可能还会对宝宝危害更大一些!因为这些细菌是喜欢人类身体的。

指甲缝更是致病菌的温床,更难于清洗消毒,且容易窝藏诊断和治疗更棘手一些的真菌和厌氧菌,常规用药很可能对他们无可奈何,拿针挑掉里面黑黑的污垢只是自己的一点儿心理安慰而已。

科学家庭育儿

护理眼睛,尤其要小心球后蜂窝织炎

科学家庭育儿

宝宝的眼睛周边组织较为疏松,含有丰富的血管丛,而屏障功能较差,一旦感染,可能后果很严重。细菌在疏松通透的组织里大量繁殖,很快顺着血流流遍全身。

这个过程有可能相当迅速,让人措手不及,但各种炎症反应却不像成人那么明显和严重。

这是因为眼周和球后组织疏松弹性大,看上去还来不及发红肿胀,幼嫩的体温中枢还不知道怎么将体温调高,就爆发“球后蜂窝织炎”,进而引发败血症。

这就是说,这个不幸的婴幼儿从大哭大闹到精神萎靡、哭声低弱、呼吸急促甚至昏迷死亡的时间只有一两天甚至数小时,期间甚至可以眼睛不太肿,体温不太高,其他症状不典型,血象变化也不明显!这对家长和医生的判断力和决策是非常大的考验。如果碰到不常见的病菌,常规用药无效就麻烦了,因为病情进展的速度,有时根本来不及让人调整方案!

科学家庭育儿

案例分析

我想你可能会联想到数年前南京的一起震惊全国的医疗事故,一个五个多月的婴儿下眼睑轻微肿胀,夜间被他的父母送去急诊,诊断为“球后蜂窝织炎”,收住入院,夜班医生给他打上抗生素,开始上网“偷菜”。

与宝宝朝夕相处的父母敏锐地觉察到宝宝的眼睛和脸、头部一直有变化,而夜班医生却没有觉察到事态严重,认为肿胀不明显,宝宝状态也还不错,何况保险针——抗生素一直打着,也没有什么能额外处理的地方,反复被家属“骚扰”,显然很不耐烦,态度十分冷漠。

十一个小时过去,凌晨五点,宝宝死亡。悲愤的家属一纸诉状将医生告上法院。热心网友扒出该医生晚上真的上网“偷过菜”。最终以医医院,医院向家属支付巨额赔款告终。

然而在思考医生职业操守和事故处理流程等的同时,也让我们不禁思考养育和治疗问题:五个月的婴儿,细菌是怎么进到眼睛里的?什么怪异的细菌,常规使用的抗生素没有疗效?难道是宝宝自己挠的?宝宝天天躺着,没接触什么特别的人和事物,怎么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古怪的细菌?

养娃的确很幸苦,但很多细节处理上,我们一定要掌握好尺寸。无论捏鼻梁还是抠眼屎,这些看着无关紧要的小事,若处理不当,也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作者介绍:冯欣源,一位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的妈妈。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医院主治医师,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师从孙时进教授,主攻儿童心理学。

科学家庭育儿







































北京的权威白癜风专家
北京中医院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bzrgr.com/lbszzl/38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