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来袭不用慌,教你科学诊断和防治羊布病
羊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也称“波状热”,民间又称“千日病”,“懒汉病”,是由羊布鲁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慢性传染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人以及牛、羊、猪、犬等动物。临床上典型症以生殖器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孕不育、发热、多汗、关节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会给地区畜牧产业和人类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该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需要养殖场重点进行防控。羊布病的致病菌为布鲁氏杆菌,该种致病菌主要寄生在病畜的生殖器官、内脏和血液中,自然条件下,该种致病菌抵抗外界环境能力较强,可以在干燥的土壤中存活。致病菌在日光照射、消毒药和干燥条件下抵抗能力较弱,日光照射10-20min,60℃加热30min,80℃加热5min都可以将其杀死,对常规消毒器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羊布病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其中消化道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该种疾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以春季和夏季发病最为严重。疾病流行强度受到致病菌毒力、气候环境、饲养管理条件等因素影响。病原为布氏杆菌,它存在于羊的生殖器官、内脏和血液中。70℃消毒10分钟可以杀灭该菌,高压消毒瞬间即亡。该菌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37天,在冷暗处和胎儿体内可存活6个月。该菌对寒冷的抵抗力较强,低温下可存活1个月左右。对消毒药敏感,2%来苏尔3分钟或5%生石灰水15分钟即可杀死病菌。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及带菌动物,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在流产和分娩时,将大量病原随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本病主要通过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经皮肤、黏膜、呼吸道以及配种也可感染。与病羊接触、加工病羊肉而不注意消毒的人也易感本病。
本病不分性别年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羊患布病后,常不表现症状,而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是流产,流产多发生于怀孕后的3~4个月。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阴道流出黄色黏液。流产母羊多数胎衣不下,继发子宫内膜炎,影响受胎(图1)。图1子宫内膜炎公羊表现睾丸炎,阴囊肿胀托地(图2),行走困难,拱背,饮食减少,逐渐消瘦,失去配种能力。另外还有乳腺炎、支气管炎、关节炎等症状。图2阴囊肿胀托地主要发生在生殖器官。急性期时附睾尾比正常大1~2倍,切面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有乳白色絮状或干酪样物(图3),精索呈结节或串珠状(图4)。胎盘水肿,子叶出血、坏死(图5)。胎儿皱胃中有淡黄色或白色黏液絮状物,脾和淋巴结肿大,肝出现坏死灶,胃肠和膀胱的浆膜与黏膜下可见有点状或线状出血。图3急性睾丸炎和附睾炎图4精索呈结节或串珠状图5胎盘水肿、出血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结合平板凝集试验或试管凝集试验即可确诊。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只有加强预防检疫。(1)定期检疫羔羊每年断乳后进行一次布氏杆菌病检疫。成羊两年检疫一次或每年预防接种而不检疫。对检出的阳性羊要捕杀处理,不能留养或给予治疗。(2)免疫接种当年新生羔羊通过检疫呈阴性的,用“2号弱毒活菌苗”口服或注射。羊不分大小每只口服亿个活菌。疫苗注射,每只羊25亿个菌,肌内注射。呈阳性反应的羊应及时隔离,以淘汰为宜,无治疗价值。严禁与假定健康羊接触。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萧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