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淋巴水肿 > 疾病诊断

乳腺癌康复淋巴回流手法原理篇

淋巴引流手法最初由丹麦医生Vodder在20世纪30年代首先用于治疗肿大的淋巴结。20世纪80年代德国医生Foeldi将此项技术加以改良和发展,增加了弹性绷带包扎,皮肤护理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治疗,形成了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治疗(ComplexDecongestionTherapy,CDT)。随后CDT治疗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得到推广,而我国是在近几年才逐渐将该技术引进,因此很多治疗师对于徒手淋巴引流技术知之颇少,并且临床研究也不是很多。这篇文章将带大家了解一下淋巴引流手法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作用原理。

图1.淋巴引流手法示意图

一、淋巴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毛细淋巴管彼此之间吻合成网状结构,起始于组织的间隙,逐渐汇合成大的淋巴管。一些组织液在重吸收过程中进入淋巴系统,汇入静脉,构成人体循环的一部分,是组织液向血管内进行血液回流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辅助系统。淋巴回流速度比较的缓慢,但在组织液生成和重吸收的平衡状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身的淋巴经过淋巴管收集后,最终由经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流入体循环静脉中。淋巴的主要功能是能清除组织液中组织中的细菌和红细胞以及不能被毛细血管重新吸收的较大的分子等,且将组织液中较大的蛋白质分子带回到血液中。

图2

二、徒手淋巴引流技术的作用机制

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内淋巴的压力之差是组织液进入到淋巴管内的动力。组织液的压力升高,能够加快淋巴的生成速度;毛细淋巴管汇合后形成了集合淋巴管。淋巴管中的瓣膜可以使得淋巴不能倒流;另外,集合淋巴管的管壁中含有可以收缩的平滑肌。瓣膜和淋巴管壁平滑肌的收缩活动共同的构成了“淋巴管泵”,能够推动淋巴液的流动;淋巴管周围的组织对淋巴管压迫作用也能够推动淋巴的流动,如相邻动脉的搏动,肌肉的收缩,以及外部人体物体对身体组织的按摩和压迫等。凡是能增加淋巴液生成的因素,都能够增加淋巴的回流量。

图3.淋巴管中的瓣膜

可以使得淋巴不能倒流

徒手淋巴引流技术为基于淋巴系统的结构,沿着特定的方向在皮肤上移动的一种轻柔的按摩治疗技术。此技术是使用比一般按摩还要轻的压力,作用于水肿及其周围组织,增加淋巴管与淋巴结的重吸收功能,改善血液动力学,有利于静脉和淋巴液回流,达到外治消肿的目的。具体可见下图,先通过轻柔的手法将积聚在皮下的淋巴液引导入皮下淋巴导管组织,然后进一步采用延伸、交叉牵伸以及挤压技术来提高淋巴管的搏动率,从而提高淋巴回流的效率,起到消肿的作用。淋巴引流的方向如下:先激活淋巴结,然后沿淋巴管流向按摩引流(淋巴管流向是单一的),最终淋巴液引流到锁骨下静脉角。右侧锁骨下静脉角负责右上肢,左侧锁骨下静脉角负责左上肢和双下肢。

图4

三、淋巴引流技术疗效显著

DeryMA麻醉老鼠观察动物实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低强度的徒手淋巴引流技术,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此外,Eisenhartetal临床研究发现超早期(由骨伤科医生术后用10~20分钟行次技术)进行徒手淋巴引流技术对于术后肿胀的发生率有明显的降低。

陈佳佳对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采用手法淋巴引流,结果表明以淋巴回流手法为核心的CDT综合治疗能有效促进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淋巴回流,减轻患肢水肿,改善患肢外形,帮助功能恢复,并且该治疗对水肿程度较重的患者疗效尤其显著。

还有研究通过多频生物电阻成分分析检测(BIS)证实手法淋巴引流治疗后滞留在组织中的水分显著减少,患病肢体的周径也显著缩小。有研究表明,其治疗效果可以巩固2年以上。

徒手淋巴引流康复治疗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的改善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活动,并尽可能减少合并症,使得患者重返家庭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相信随着淋巴回流手法技术的发展和在国内的普及,一定会给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乳腺癌术后康复门诊

贾杰教授特需专家门诊信息

时间:每周二上午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门诊靠谱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zrgr.com/lbszzd/83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