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淋巴水肿 > 疾病治疗

附子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附子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李海霞

中国医院

心内科主任医师

一、概述

附子,又名黑顺片、白波串、新罗白肉、独角莲,是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的子根的加工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属下品,言其“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礕,拘挛,膝痛不能行步”,可见早在多年前人们已经认识到附子具有温阳散寒,通阳除湿止痛的功效,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其“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本草言汇》),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备受历代医家推崇,被公认为“回阳救逆第一品”。医圣张仲景为擅用、倡用、多用附子第一人,《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含附子者即占34条。仲景用生附子以回阳救逆,用炮附子以温经扶阳,散寒除湿,在太阳、阳明、少阴、厥阴等病篇中均有涉论,“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凡有阳虚内寒之征象者,均以附子温阳散寒,且配伍灵活,百用而不爽,如桂枝加附子汤、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泻心汤等;明·张景岳有“四维药”之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所谓“四维”者,原指“礼、义、廉、耻”四种道德准则,为立国安邦之要,张景岳将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乱世良将,可见其有拨乱反正、治病保命之功;已故大家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更有医家因附子而被后世称颂,如祝附子(祝味菊)、吴附子(吴佩衡)、附子先生(傅梦商)等,临证因擅用附子而取得卓越遏临床疗效,以此博得医林佳名。故从历代先贤的论述中,足见附子功效之显著,荡群邪而扬正气,其作用主要是增强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以纠正疾病发生的内在生理失常,即中医“治本”之法。因此,若能明附子之理,知附子之用,势必可解决现代医学的诸多难题,心脏康复亦不例外。

二、扶阳思想与心脏康复

现代心脏康复主要是通过各种有利的干预措施,维持患者心脏功能、心理及其他脏器功能处于最接近正常的状态。西医对于心脏急性事件的处理更为擅长,胸外按压、电除颤、呼吸机以及各类急救药物使用等措施能够救性命于危急时刻,但对于后期心脏功能恢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众多学者提倡中西医结合以丰富拓展现代心脏康复学的内容,旨在让更多患者回归健康的生活状态。

中医治病讲究治人之病,即“以人为本”,人之存于天地间,所赖不过一“气”,亦可谓“正气”,故《黄帝内经》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提出疾病发生的根本是正气的不足,其后衍生出的诸般治法,如中药、针灸、导引、按跷等,均以“扶正”为核心思想。气者阳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亦有论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由此可见顾护阳气在疾病转归中的重要性。是故扶阳学说应运而生。扶阳学说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其核心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贯穿全文,故扶阳鼻祖首推张仲景。仲景极重人身之阳气,《伤寒杂病论》方中,使用附子者34方,桂枝者43方,干姜者24,温阳通阳之方占全书之大半,其中附子用量尤大。仲景之后周之干率先提出“用药以扶阳为先”的理念。传至清代,郑钦安以扶阳思想为基础,结合周易八卦之说,更为系统全面的提出了扶阳理念,并创“扶阳学派(火神派)”流芳于后世。郑氏在《医理真传》中提出:“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这种“阳主阴从”的理念是扶阳思想的进一步升华,也是指导临证用药的理论依据。后世传人卢崇汉教授秉承郑氏重阳思想,又进一步提出“阳气宜通”之说,强调扶持和温通阳气同为重要,拓宽了“扶阳”的概念。因此,扶阳之义有二:一为补阳,一为通阳。

正因为阳气在人体生命过程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心脏康复首先强调保护阳气。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位于胸中,居膈上而近于背,五行属火,与夏季阳热之气相应,为阳脏之属,其正常生理功能的行使全赖心阳的流转不息。古人分五行各一,惟火有二,曰君相二火,其于人身,为心阳、肾阳。张景岳在《类经·运气类天纪元》中云:“君者上也,相者下也。阳在上者,即君火也。阳在下者,即相火也。上者应离,阳在外也,故君火以明。下者应坎,阳在内也,故相火以位。”可见君火即为心火,心火旺则君火明,君火为相火之本,相火为君火之标,相火升则君火显明于天上,君火降则相火封藏于地下,“一升一降,往来不穷,性命于是乎立”(《医理真传》)。因此扶阳对心脏功能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

三、附子与心脏扶阳

1、附子功效概述

纵观补阳之药,如附子、干姜、肉桂、鹿茸、仙茅、仙灵脾、巴戟天等,皆可温补人身之阳气,其中惟附子最合“扶阳”之义。附子味辛、甘、苦,性大热,主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止痛之功,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本草经读》言其“火性迅速,无处不到”,能上助心阳通脉,中温脾阳健运,下补肾阳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最善温肾气、补元阳、救厥逆、祛寒湿、除痼冷,为温里回阳,救逆固脱之要药。《医学正传》曰:“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风寒;引温里药达下焦,以除在里之冷湿。”《本草正义》曰:“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历代医家公认其为“回阳救逆第一品”。综各本草、医家之述,附子其性热可温补一身之阳;其性走蹿可通行十二经,推动阳气遍布全身,补而不滞,除痰湿、水饮、瘀血等阴寒之邪。恰合卢崇汉教授“扶阳之说”——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

2、附子的现代药理及毒理研究:

历代先贤论附子之效多以《神农本草经》为纲,感仲景用药之精妙而有所发挥,百家之言,各有其理。善用附子者效如桴鼓,但若尽信前人之言而不明其理,危害亦为甚大。江浙医家多畏用附子,视之如猛虎,盖因附子性刚烈迅捷,稍有不慎,则害人性命,《雷公炮制药性解》谓“譬如躁悍之将,善用之奏功甚速;不善用之为害非轻”。因此,借用现代科学系统研究附子的药理学、毒理学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研究发现附子的有效成份同时也是其毒性成份,如何权衡附子起效与中毒间的关系,是现代附子药理研究的主要目的。以下主要从附子的现代药理、毒理研究阐述附子的作用机制。

2.1、药理研究:

据现代药理分析,附子的化学成份主要为剧毒的二萜类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及消旋去甲乌头碱,此外还含有甲基多巴胺盐酸盐及去甲猪毛菜碱等。临床可用于多种心脏疾病,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律失常、休克、房室传导阻滞、冠心病等。

2.1.1、强心作用:附子的强心作用与所含的消旋去甲乌药碱、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等成分相关。动物实验证实消旋去甲乌药碱对蟾蜍离体心脏与家兔在体心脏均显示强心作用,是附子强心的主要成分之一;氯化甲基多巴胺具有α受体激动作用和升压作用;去甲猪毛菜碱具有α、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作用。其作用于心脏,能促进心肌收缩,提高心率,扩大心搏输出量。此外,韩公羽等从附子水溶性成分首次分理处一种新成分尿嘧啶,其对蟾蜍离体心脏具有明显的加强心肌收缩作用,与合成品尿嘧啶对照,两者强心作用相一致。

2.1.2、抗心律失常作用:脂溶性的乌头碱是附子中毒所致心律失常的主要成分,而附子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能对抗乌头碱所致的心率失常,其中水提物的作用最为明显。

2.1.3、对血管和血压的作用:附子能扩张心血管、脑血管、股动脉等,提高机体血流量,其所含的化学成份既有升压作用也有降压作用,如去甲乌药碱兴奋β受体同时阻断α1受体,能降低血压;而氯化甲基多巴胺兴奋α受体,去甲乌药碱对肾上腺素能受体有普遍的兴奋作用,两者均能升高血压。

2.1.4、抗心肌缺血和抗凝作用:附子注射液可显著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静滴心肌耗氧量,增加缺血心肌的供血供氧。去甲乌药碱同样具有相同作用。另外有学者发现附子水煎剂能明显延长凝血酶消耗时间,使血栓形成时间延长,但仍需进一步证实。

2.1.5、抗休克作用:附子水溶性成份对内毒素所致的猫休克可明显减慢血压下降,对抗内毒素所致的心率减慢以及心肌收缩功能减弱和抑制。去甲乌药碱可增加心脏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降低血流阻力,并使减慢的心率加快,改善心功能。

2.2、毒理研究:

附子的主要毒性成分为二萜类生物碱,包括双脂型、单脂型和脂型生物碱,其中双脂型生物碱的毒性最大,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和肌肉组织,具有明显的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

2.1.1、心脏毒性:动物实验发现附子所含的乌头碱类物质能诱导心肌细胞间隙蛋白Cx43和蛋白激酶PKCα的去磷酸化,并改变细胞内Ca2+的振动模式,通过细胞膜去极化,导致心律失常,引起心室纤颤,直接对心肌搏动产生影响。Sheikh-Zade等研究发现乌头碱除了直接对心肌细胞产生作用外,同时还间接通过心外神经介导造成心脏毒性,具有明显的抗胆碱和阻断迷走神经特性,从而诱导心律失常。

2.1.2、神经毒性:韩屾等研究发现生川乌、生草乌及生附子对体外分离、单独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具有生长抑制作用,且有显著的量效关系,但在另一组大鼠体内、外连续90天经口给予生川乌和生草乌的实验中,发现乌头类药物对大鼠神经行为、血液生化及脑组织并未产生影响,恢复结束后也未见迟发性毒性反应。这种差异可能与血脑屏障与体内代谢有关,生川乌、生草乌和生附子中所含的乌头碱可能被血脑屏障阻断,而难以进入中枢发挥作用,并且肝脏的代谢活动也能将部分强度性的乌头碱转化为弱毒性的苯甲酰乌头原碱和乌头原碱等,降低了血液中毒性成份水平。

四、附子炮制与配伍

上述研究证明附子的毒性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因此掩盖其临床的实用性。附子不仅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抗炎镇痛等功效,还可以增加机体免疫,具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在临床中,常被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休克、低血压、冠心病及风湿性心脏病等,疗效显著。正如恽铁樵曾所说“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如何运用附子一直是历代医家所面临的难题。为了发挥附子最大的药用功效,保证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可通过炮制和配伍等方法来减其毒性。

1、炮制:附子传统的炮制方法较多,历史悠久,始见于汉代,主要有炮、煨、炒、烧、焙、水煮等方法;唐代以后,逐渐发展为加入辅料炮制以减轻附子的毒性,包括黑豆制、蜜制、姜制、醋制、甘草制、童便制、盐制及多种辅料共制等方法。研究发现炮制减毒的机制主要是将生附子中化学性质不稳定的双脂型生物碱通过炮、炒、煨等多种方法处理后,转化为毒性较小的苯甲酰基乌头碱类生物碱,再经过煎煮又可水解为毒性更小的乌头原碱类生物碱,从而减弱附子的毒性作用。但在附子的炮制过程中,其药效也会相应的减弱,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就反对用重盐、黄连炮制附子,因其会减弱附子的温阳之效,如果将附子完全煮熟,则“如同萝卜可食”,徒有附子之名,而无附子之实。李志勇等提出适度炮制附子分钟能最大程度保留附子饮片的“回阳救逆”(改善心功能)作用且安全性高,符合“低毒有效”的临床要求。

2、配伍:《神农本草经》说:“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利用药物七情来配伍,达到附子减毒增效的目的,是古代医家常用的手段之一。附子配伍他药可缓其燥烈之性,增回阳之功,临床常用以下药物搭配附子来治疗各类心脏疾患。

2.1、附子配干姜:

附子与干姜是临床最为常用配伍。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干姜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二药配伍,相须为用,正如古人所言:附子无姜不热。且干姜的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能减少附子的乌头碱含量,降低附子毒性。因此附子配伍,常用于亡阳证,如《伤寒论》中的四逆汤,以附子、干姜、甘草同用,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故亦被称为“仲景附子配伍法”。

2.2、附子配桂枝:

附子温肾阳,通行十二经,具逐寒祛湿之功,可通利关节,祛深伏之寒湿;桂枝温经散寒,横通肢节,可解肌散表浅之寒。二药合用,共奏温通心肾阳气,散寒痛经止痛之效。陈妙峰用二药配党参、黄芪、麦冬、丹参、炙甘草治疗阳虚型心律失常,认为附子强心,增加心肌供血,使窦房结功能兴奋性增强,改善传导功能,对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均可运用。

2.3、附子配细辛:

细辛外散风寒,内祛阴凝,温通肾气,开通诸窍,配伍附子温通宣散,彻表入膀胱经,彻里入肾经,相得益彰。二药相配表里兼顾,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功效,是止痛常用的药对,可用于治疗阳虚寒凝型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但有研究认为细辛有诱发心房纤颤的可能,故临证当慎用。

2.4、附子配麻黄:

附子大辛大热,峻补阳气;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一攻一补,助阳解表,常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避免阳虚无力驱邪外出,或恐汗后更伤阳气,扶正而不碍邪。并且附子化气行水,麻黄利水消肿,合用则温阳利水消肿之功颇佳。仲景所立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均为此意。邱祖萍等将麻黄、附子与生脉散相伍用于治疗肺心病合并心衰,证见咳喘、水肿者,取得可观的疗效。

2.5、附子配人参:

吴谦云云参附“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盖因附子回阳救逆,人参善补五脏元气,具有益气救脱作用,二药配伍,互补协调,上助心阳,下补肾阳,中益脾阳,回阳固脱。附子得人参则回阳而无燥热伤阴之弊,人参得附子则补气而兼温里之功。《伤寒蕴要》说:“附子,乃阴证要药……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可见两者为拯救垂危必用之药。以此制成的参附注射液,现临床广泛用于心衰、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急危重症抢救,快捷而有效。

2.6、附子配生地:

附子温通心阳,但性较刚燥,故可用生地养阴柔润之性缓之,温阳以生阴,滋阴以化阳,刚柔相继,阴阳两调。根据陈苏生经验,生地强心,兼能清热养阴,得附子之通利,有利于心脏传导功能的恢复和心肌炎的消除,促进组织复新,恢复某些激素的正常功能。对于风心病、冠心病、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等属心阴阳两虚或心阳不足者均可选用。

2.7、附子配酸枣仁:

酸枣仁滋养阴血,益心肝安心神,与附子相配伍辛通酸收,温而不燥,养而能通。祝味菊认为二药相伍的强心效力胜于西药之毛地黄,毛地黄强心之效不能长久且副作用较大,而附子、枣仁之强心则无此流弊;陈苏生认为两者共用能调节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功能之紊乱,对心动过速、脉来早搏有效。

2.8、附子配石膏:

两者非常规配伍,需视具体情况而用。生石膏清透阳明气分邪热,生津除烦,研究发现有减弱心力的作用,以之搭配附子,互制互济,温阳清热。对于温热病气分邪热炽盛,耗伤心阳,心力不支而致虚脱、休克、心力不足用者可配伍使用。如肺炎合并心衰,可用麻杏石甘汤合附子,甚者加用人参龙牡。孟澍江先生曾治一慢支、肺心病患者,初诊以麻杏石甘汤3剂,服药后身热减退,咳喘缓解,但心悸、胸闷颇甚,气不续接,下肢浮肿,小便短少,二诊时上方加用附子、泽泻,5剂后诸症悉平。

2.9、附子配大黄:

附子配伍大黄,多令人不解,但确有奇效。如浅田宗伯所说“大黄与附子为伍者,皆非寻常之症。凡顽固偏僻难拔者,皆涉于阴阳两端。为非常之配伍”。大黄能荡涤胃肠积滞而泻浊,泻血分实热,祛血热瘀滞,合用附子则温清并施,补泻兼顾,推陈出新,温阳活血。对于老年冠心病心阳不足,兼有胃肠积热或瘀热互阻者,可随证用之。

2.10、附子配黄连:

古人尝用黄连炮制附子,以减其毒性,但后世多认为此法不妥,因附子之毒虽减,其效亦随之流散,张景岳谓附子以黄连制用者,如食萝卜。但若于方中共用,却为有效,如《伤寒论》中的附子泻心汤,“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王旭高认为“黄连配附子能交水火于顷刻”,辛开苦降,阴阳相济。心悸属寒热错杂,阴阳互损者,用之甚宜。药理研究证明黄连小剂量能兴奋心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可抗心律失常。

2.11、附子配瓜蒌:

十八反云:“半蒌贝蔹及攻乌。”在传统中药理论中,乌头与瓜蒌互为反药,附子作为乌头的子根,故亦不能与瓜蒌同用。但仍有医家合用之以疗胸痹之疾,如张伯叟认为附子与乌头虽属同一植物,但毕竟不是一物,其临证合用二药,温阳宽胸,用治胸痹属阳虚寒凝者,疗效甚佳;祝味菊也赞同两药共用,说“《金匮要略》中的栝楼薤白白酒汤治胸痹甚效,近世所谓风湿性心脏病颇类乎此,若再加附子等振阳之品,其效更彰”。笔者认为如此配伍皆基于大医之丰富临床经验,切不可随意仿之,当须慎用。

五、附子在心脏康复中的具体应用

1、附子治疗冠心病:

冠心病多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心悸”等范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开篇:“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责其极虚也。”提出“胸痹”病机为阳微阴弦,究其根本为阳虚之极,致阴寒之邪阻滞不行。曹氏等对病人进行辩证分析表明,冠心病的病位主要在心,心之阴阳气血失调是其发病的主要病机,其中心阳虚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故诸多医家倡用附子治疗冠心病,以温阳散寒,荡涤阴邪。如已故大家李士懋教授治疗冠心病多以温里为主,活血化痰止痛为辅,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是附子、桂枝、干姜、半夏、茯苓等;严萍通过观察隔附子饼灸配合药物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试验,发现在内关、膻中、关元运用隔附子饼灸法,确能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症状,减少硝酸甘油用量,且操作简单,无毒性和不良反应,适用于冠心病的长期治疗;李可曾治一冠心病急性心梗发作患者,诊视时患者面青惨,唇、甲青紫,大汗而喘,肢冷,神情恐怖,脉大无伦,舌边尖瘀斑成片,苔灰腻厚,急予针药并施止痛,后投以破格救心汤加减救治,方中重用附子g,2剂后诸症均退。

2、附子治疗高血压:

传统中医学并无高血压的病名,可归属于中医眩晕、头痛、肝风的范畴,一般将其分为肝阳上亢、肝胆实热等证型,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家根据高血压的临床表现认为阳虚型高血压也是客观存在的,其病机特点或为久病阴损及阳,致阳气不足;或久服降压、平肝熄风之药,损伤阳气,造成阴阳平衡失调;或素体脾肾阳虚,挟痰挟瘀并发胸痹、心悸等,虚实夹杂。故治疗上不应一味拘泥于书中所言,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寒者温之,虚者补之,附子治疗高血压亦能有效。蒲辅周蒲老将高血压分为虚、实两大类型,其中对于阳虚型高血压喜用附子汤加味,以附子为君,温通经脉,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佐以人参、茯苓、白术、白芍、龟板等药滋阴潜阳,相火降,君火明,则血压自降;亦有学者根据临床经验将附子配伍他药,分温阳利水、温阳补肾、温阳开窍、温阳潜镇、温阳化瘀等温阳五法,结合具体临床表现随证加减治疗高血压,其核心思想仍是附子扶阳之法,或取其温补之效,或取其引经之功,而奏降压之功。

3、附子治疗心律失常:

附子对心律的影响存在矛盾性,其所含的乌头碱类毒性成分可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其水溶液中又有抗心律失常的化学物质存在,上述附子药理可知附子确实有抗心律失常的效用,因此有学者认为心律失常患者应当慎用附子,以防附子心脏毒性之弊。但若单从药理研究论附子运用之法,违背了中医辨证的思想。中医治之人病,用药之理为“以偏治偏”,即用药物的寒热温凉偏性纠正人体阴阳的失衡,最终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心律失常病人不能仅着眼于心律的异常,应当综合症状、舌脉的情况辨证施治。山东中医药大学丁书文教授提出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可用“温法”治疗,如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等症见胸闷心悸、畏寒肢冷、乏力汗出,舌淡苔白,脉沉迟缓弱者,辩证为少阴阳虚,选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疗效颇佳;王维澎验案举隅中记载一例附子理中丸治愈室性早搏案例,认为附子理中丸有强心、调节心律作用,对于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证属阳气虚寒者均或有效;多项现代临床研究发现附子配伍麻黄、细辛等药对于心律失常均能取得显著疗效。

4、附子治疗心衰:

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心衰患者临床常见舌苔干红,有裂纹,肢体浮肿,无尿或少尿,其病机多为阳气虚弱,无力推动水液运行,致津液旁流脉道之外而成痰浊水饮,而脉中津液亏虚,故见舌红少津,肢体浮肿。作为古今“回阳救逆第一品”,非附子不能拯病于垂危。如《伤寒论》之真武汤,以附子为君,佐生姜之温散,温肾助阳,化气行水,常用于治疗心衰阳虚水泛之证;参附注射液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抢救之时;李可认为对于心衰垂危的病人,附子的毒性正是其起死回生药效之所在,“非破格重用附子纯阳之品的大辛大热之性,不能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而挽垂绝之生命”。李老师法四逆汤及张锡纯先生的来复汤,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加麝香,创破格救逆汤救治各类各型心衰急症,泛应曲当,救生死于顷刻。方中附子多用到g以上,作为强心主药;配山萸肉60-g,敛将散之气血阴阳;干姜、炙甘草各60g,增附子回阳之功;高丽参10-30g,大补元气,滋阴和阳;生龙牡、磁石各30g,固肾摄精,收敛元气;麝香0.5g,醒神开窍,开中有补。诸药共用,多可以有起死回生之效。

六、小结

从神农尝百草至现代,附子一直是医家研究论述的焦点,盖因其有回阳救逆之功。阳为人身立命之根本,“回阳”二字足见附子功效之大,药性之猛烈。卢崇汉教授有“开工”、“收工”理论,其中“收工”就是不论何病何人,在治疗的最后阶段都要使患者的正气得到恢复和强化,所用之法即用姜、附与其他温热药物配伍使用,以使患者完全康复。而心脏的康复,当须以扶阳为纲,合理运用附子对于心脏康复患者大有裨益,故应当倡用、多用、敢用而又慎用附子,为心脏康复学注入新的活力。

赞赏

长按







































北京医院白癜风治疗
儿童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zrgr.com/lbszzl/85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