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淋巴水肿 > 预防保健

新安王氏内科流派论治水肿经验撷萃

新安王氏内科流派论治水肿经验撷萃

歙县“新安王氏医学”又称“富堨王氏内科”。起源于年,其始祖为新安歙县王家宅人王学健(名履中),履中公尝学医于冯塘程思敏先生,其后父子相袭、兄弟相授、祖孙相承,至今相传六代,传承“新安王氏医学”之衣钵,创新发展家学理论之精髓。

“新安王氏医学”流派为新安医学流派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上善取诸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论;在临证上各擅其长,既有师承影响,又有自身探索。注重理论创新,注重临床疗效,注重辨证调理,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承,注重中医药学术传承与发展。

新安王氏内科流派水肿病特色理论

水肿多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现代医学中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所出现的肿胀均可按水肿进行辨证论治[1]。

自《黄帝内经》奠定水肿之病因病机及相关基本理论,《金匮要略》提出水肿分类与治疗原则为始,历代医家逐步发展和完善了对水肿病的相关理论认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方法与用药经验。

新安医家常以肺脾肾为切入点,重视三脏在水肿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治法上常予宣泄,以期“应机则昌”;用药上务求切合病情,或以单方参入复方,或时方、经方并蓄,强调“药性专长”。

1、重视肺脾肾

《素问·水热穴论篇》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在《黄帝内经》时期,对水肿病的发病已认识到与肺、脾、肾有关,脾为中心环节。

《景岳全书·肿胀》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王氏医家常以肺脾肾为切入点治疗水肿病,重视三脏在水肿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尤为提倡运用健脾化湿法治疗临床水肿为病。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健脾化湿药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小肠消化功能,促进水液重吸收等[2]。

2、重视宣泄之法

王氏医家认为,湿邪阻滞,清阳不宣,三焦失其决渎而成水肿。水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有赖于脾气的升化转输,肺气的宣降通调,心气的推动,肾气的蒸化开合。这些脏腑功能正常,则三焦发挥决渎作用,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可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

反之,若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疮毒浸淫,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导致上述脏腑功能失调,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不利,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即可发为水肿。故而采取宣泄之法,以期“应机则昌”。

3、强调“药性专长”

王氏医家制方,务求切合病情,注意选择具有针对性药物,或以单方参入复方,或时方、经方并蓄[3]。急慢性肾炎所致水肿,王氏医家善从脾肾论治,认为本病多责之于脾、肾两脏。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

在发病机制上,脾、肾两脏相互联系,如脾之病水肿,久必及肾,导致肾虚而使水肿加重;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则脾阳也虚,土不制水,则使水肿更甚。故而每以补肾健脾,利水消肿为治。

新安王氏内科流派水肿病临床用药特色

新安王氏医家在治疗水肿病中善用对药,每获佳效,主要有川桂枝与天仙藤,桑白皮与茯苓,以及淮山药、潞党参与黄芪。或通阳活血、化气行水,或健脾行气、利水消肿,或补中益气、消肿解毒。遣方用药,似平淡无奇而治效卓著,屡起沉疴。

1、川桂枝与天仙藤

川桂枝,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的功效。《本经疏证》曰:“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气、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天仙藤,苦,温,归肝、脾、肾经,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二药相合,功能通阳活血,化气行水,为王氏医家治肢体水肿之常用药对。

2、桑白皮与茯苓

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本草纲目》谓其“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

桑白皮,甘、寒,专入肺经,能降肺气,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药品化义》谓之“治皮里膜外水气浮肿及肌肤邪热,浮风燥痒,悉能去之”。

二者相须为用,共奏健脾行气,利水消肿之效。

3、淮山药、潞党参、黄芪

王氏医家治疗急、慢性肾炎,浮肿,蛋白尿等,常用淮山药、潞党参、黄芪等,以收补中益气,健脾利湿,消肿解毒之效。

淮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功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又兼清热之功。《本草纲目》认为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毛皮”。

潞党参,甘,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生津。《本经逢原》曰:“清肺。上党人参,虽无甘温峻补之功,却有甘平清肺之力,亦不似沙参之性寒专泄肺气也”。

黄芪,甘,微温,归肺、脾、肝、肾经。《本草汇言》曰:“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新安王氏内科流派水肿病临床验案举隅

1.王仲奇水肿案

患者某,初诊:6月6日,湿着气阻,清阳失其展舒,三焦决渎不行,肿自上而下,已及遍身,阴器亦肿,喉间殊欠爽适,卧起则浮于上,坐立则坠于下,脉弦。速以宣化、分利。麻黄(泡去沫炙)1.8g,川桂枝6g,茯苓15g,北细辛1.2g,五加皮15g,洗腹皮15g,白蔻壳4.5g,佩兰9g,制川朴4.5g,陈皮6g,陈姜衣1.8g,路路通(去刺)6枚。

二诊:左,水气壅逆,窜注皮肤络膜之间,气化不行,下为跗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且咳唾血膜,阴囊光肿,病深且恶,概可想见。姑拟宣泄一法,应机则昌。麻黄(泡去沫炙),北细辛,制川朴,甜葶苈(隔纸炒),马兜铃(炙),射干,杏仁(去皮尖),桑白皮(炙),木防己,川桂枝,野茯苓,法半夏,鼠粘子(白芥子同杵),冬瓜皮,陈大麦杆。

三诊:左,肺居膈上,乃三焦气化总司。跗浮、足麻而兼见喉痛,喜呻吟,讵非肺气失利之据乎?茯苓皮,冬瓜皮,大力子(炒),生薏苡仁,桑白皮(炙),白前,杏仁(去皮尖),射干,橘红衣,川萆薢,通草。

按:王氏医家善用宣泄之法治疗水肿之症。该例患者属于湿邪阻滞,清阳不宣,三焦失其决渎,故成水肿。

王仲奇先生认为“肺居膈上,乃三焦气化总司。跗浮、足麻而兼见喉痛,喜呻吟,讵非肺气失利之据乎?”故而采取宣泄之法,以期“应机则昌”。

麻黄与桂枝均能治水气证,麻黄重在渗利,桂枝重在温化、气化,麻黄性猛重在祛邪,桂枝性缓兼通兼补;茯苓,洗腹皮,陈皮,陈姜衣,实为五皮饮加减化裁,功能行气化湿,利水消肿,用治全身水肿,胸腹胀满,小便不利等症;路路通行气利水宽中;五加皮祛风湿,可治水肿诸疾;北细辛,既可佐麻黄治喉间殊欠爽适,又可助陈姜衣化饮之功;佩兰为芳香化湿之要药;白蔻壳功能化湿畅中、清利湿热;制川朴,与陈皮同用,可除湿满。二诊、三诊,继续守原法加减。

more→

2.王任之水肿案

患者某,男,27岁。初诊:年6月7日。年有急性肾炎病史,年又曾发作,近来肢、指微浮,尿常规检查有微量蛋白,脉濡弦。姑从脾、肾论治。用药:潞党参10g,淮山药10g,黄芪10g,楮实子10g,鱼腥草12g,石韦10g,白茅根15g,陈赤豆15g,生白术6g,茯苓10g,川桂枝4.5g,天仙藤6g,土茯苓15g。

二诊:年6月21日,肢、指微浮已不明显,尿常规检查蛋白转阴。守原加减。上方减川桂枝、天仙藤,加平地木30g,半枝莲15g。

按:王氏医家善从脾肾论治急慢性肾炎所致水肿。本病多责之于脾、肾两脏,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在发病机制上,脾、肾两脏相互联系,如脾之病水肿,久必及肾,导致肾虚而使水肿加重;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则脾阳也虚,土不制水,则使水肿更甚。

故而王任之先生每以补肾健脾,利水消肿为治。潞党参、淮山药、黄芪,为王氏医家常用药对,治疗急、慢性肾炎,浮肿,蛋白尿等,以收益气健脾,利湿消肿之效;川桂枝、天仙藤,通阳活血,化气行水,用治肢体水肿;楮实子、陈赤豆,既有补肾强筋骨之效,又可利尿消肿;白茅根配鱼腥草利尿通淋,配伍石韦,兼可凉血;生白术、茯苓,补气健脾,利水渗湿;土茯苓利湿,化浊,解毒。综观全方,标本同治,处方精当,故二诊时诸证均见明显减轻。再守原方出入,以固其效。

3.王乐匋水肿案

患者某,女,19岁,为公交车售票员。初诊:年4月6日。患者咳嗽气逆,目窠及面部下肢均肿,其肿势颇盛,夜卧不安,面色晦滞,而血压不高,尿检有红白细胞及蛋白,有时红细胞多至(+++),蛋白亦常在(++),舌苔白腻,脉沉细。此水气壅逆,肺气不能肃降,而脾肾之阳受困,益使水气泛滥横溢也,拟麻附五皮饮出入。处方:净麻黄6g,熟附片(先煎)10g,青皮6g,陈皮6g,淡姜衣4g,川椒目4g,带皮茯苓18g,大腹皮10g,炒怀牛膝12g,冬瓜皮15g,莱菔子10g,陈葫芦瓢15g,6剂。

二诊:年4月12日。患者浮肿见退,气急渐平,前方去莱菔子,加五加皮10g,汉防己10g,6剂。

三诊:年4月18日。患者浮肿续有减退,犹然咳嗽气逆,舌苔亦退,脉仍沉细,乃于原方嘱续服6剂,以观进退。

四诊:年4月24日。患者肿势仍甚,诸证大体如前,因思患者尚系在急性期,何妨一用攻逐,以挫其势,能得水气一退,然后予以健脾肾而利气之法在麻附五皮饮基础上酌加攻逐。处方:炙麻黄6g,熟附片(先煎)10g,淡姜衣4g,汉防己10g,五加皮10g,煨甘遂6g,炒黑丑6g,大腹皮10g,陈葫芦瓢15g,带皮茯苓18g,杜赤豆30g,4剂。

五诊:年4月28日。上方服后,肿势十退六七,于是上方再加川桂枝6g,嘱再服4剂。

六诊:年5月6日。肿势十退八九,乃从原第一方加桂枝6g,生白术10g,接服10剂,浮肿基本消退,尿检亦基本正常,乃以参苓白术散以巩固疗效。

按:此为三焦失职,水泛为肿之症。主水者肾,制水者脾,肺为水之上源。若肾命气化不及,脾胃运输无权,肺气宣降失常,三脏同病,津凝为水,停于体表,遂呈水肿。上气喘满知为肺气宣降失调,舌淡苔白知为肾命气化不及,中焦为津气升降之轴,上下齐病中焦鲜有无恙。

故而王乐匋先生采用麻附五皮饮加减化裁,以宣上温下,三焦并调。净麻黄宣发上焦,肺卫宣通,则水从汗泄,肺气肃降,则水道通调,此宣上法;熟附片温暖下元,助肾命阳气,阳气旺盛,则水津四布,五经并行,此温下法;淡姜衣温胃散水,青皮和陈皮醒脾化湿,令中原有主,则水有所制,此调中法;大腹皮、带皮茯苓淡渗利水,通调水道,是于调理三脏功能以外,祛除已停积水;大腹皮、青皮和陈皮醒脾利气,于流通津液以外,未忘行气;川椒目利水消肿,祛痰平喘;怀牛膝、冬瓜皮、陈葫芦瓢,祛湿利尿通淋;莱菔子降气化痰。诸药合用,体现三焦同治,宣上温下,津气并调之法[4]。

参考文献

[1]彭丽坤,陈仁寿.中医水肿辨治探源.吉林中医药,,29(2):97-99

[2]李姿慧,王又闻,江爱娟,等.王键教授运用健脾化湿法临证经验撷萃.中华中医药志,,27(11):-

[3]王乐匋,任何,王键.论王仲奇医案的特色.中医杂志,,34(12):-

[4]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期编辑:陶国水本文原刊登于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年5月第31卷第5期,如需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欢迎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zrgr.com/lbszyfbj/91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