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淋巴水肿 > 疾病病因

艾养生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为四季之尾,万象潜伏下来。此时天寒地冻,草木凋零,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阳气也内藏于里。古人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闭藏”和“养阴”

天有春、夏、秋、冬四季之轮替。人也随着四季的轮替而变化,所以人与自然都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们脉搏也出现春弦,夏洪,秋至,冬石的现象。就现代医学而言,夏天天热,血管扩张、血压偏低、脉搏浮大。冬天天冷,血管收缩、血压偏高、脉搏见沉。冬天是一年当中的静止时期,万物收藏,对人来说,冬天也是人们的休闲时期,体内新陈代谢相对缓慢,消耗相对减少。因此,冬天是养生保健最佳时期。

食物·养生

《四时调摄笺》云:“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中医认为冬季饮食养生应“少食咸,多吃苦”。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抗御过亢的肾水。

应多吃温热食物,如板栗、大枣、核桃仁、南瓜、葱、生姜、大蒜等;多吃一些润肺,滋阴,补液,生津的水果、蔬菜、豆类等食物,例如西红柿、梨、萝卜、大枣、银耳、莲子等。少食辛辣,以改善肝脏功效,增长抗病能力。

精神·养生

《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把阳气藏起来,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远离焦躁。保持身心的平静,减少张扬,养精蓄锐。

变化不定,冷暖交替,给人的生理、心理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注重

冬季天气心理上的调节,正确把握本身,学会自行解脱,自我放松。

起居·养生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因而,冬季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益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冬季注意衣着保暖,室内和煦,特别注重脚部的保暖;但是忌暴暖、多度烘烤。外出时应注重手、足、头面的防寒保温,预防冻疮。

艾灸·养生

固阳保暖七穴位艾灸暖阳一冬天

大椎穴

大椎穴为“三阳”、“督脉”之会,全身阳气都在这里交汇。艾灸大椎就相当于打开了全身“暖气”的总开关。

肩井穴

常做肩部按摩的朋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按摩时感觉肩部不但轻松,还有点暖和。这是因为气血顺畅,阳气运动起来了。而藏在我们肩部的“暖气”开关就是肩井穴。艾灸肩井不但能让肩部更暖和,还可缓解肩膀酸痛、头重脚轻、落枕等症。

神阙穴

寒冷季节容易着凉腹泻,而腹部的“暖气”开关就是我们的肚脐———神阙穴。神阙穴是长寿要穴,每晚睡前将艾灸一次,可使腹部温暖、面色红润,缓解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泄痢脱肛等症状。

阳池穴

阳池穴,这个穴位顾名思义就是阳气聚集的地方,它位于手腕背横纹的中点处。长时间艾灸阳池穴,可缓解手部冰凉的症状。 

劳宫穴

我们手上还有另一个穴位就在我们的掌心里,叫做劳宫穴。当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就是该穴。劳宫穴五行属火,每天2~3次,灸10分钟左右,能够起到暖手助热、宁神养心、促进睡眠的作用。

足三里

上肢暖和了,下肢冰冷怎么办呢?《灵枢》记载:“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调于足三里。”秋冬季节常灸足三里,可补中益气,让下肢温暖。

涌泉穴

不少人最怕冷的地方就是脚,穿棉鞋都暖不起来,我们的脚上也有一个“暖气”开关,就是涌泉穴。

中医名医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

艾灸疗法简单易行,非常适合寒性体质,壮阳强身、安全舒适而无任何痛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文化瑰宝,是中医最古老的医疗保健奇术之一。









































中科医院专家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zrgr.com/lbszby/60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